“有了這個‘紅本本’,俺家的5畝多地就像進了保險柜!鄙綎|省高青縣臺李村村民李寶明拿著發(fā)到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高興地說。經濟日報記者喬金亮攝
(中國農業(yè)經濟景氣指數年終策劃)
[經濟日報·題要]正在廣袤大地上進行的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民享受到更多“土地紅利”。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承包戶放心流轉,經營者安心投入,億萬農民受益。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塊地”改革試點激活了“沉睡”資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性權利——
冬日的低溫絲毫沒有降低全國各地人們到訪安徽鳳陽小崗村的熱情。當初“大包干”的帶頭人嚴金昌當上了土地流轉平臺小崗村中心的負責人,互聯(lián)網+農合組織公共服務平臺也在當地啟動。小崗村在完成土地確權后,順應農民保留承包權、流轉經營權的意愿,把農民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加快土地流轉,發(fā)展規(guī)模經營。目前,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占可耕地面積的58%。
眼下,在廣袤大地上正在進行著的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土地權益釋放紅利。各地探索農村承包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為構建新型農業(yè)體系打下了基礎。部分地區(qū)依法審慎開展了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這三項被稱為農村“三塊地”改革激活了農村“沉睡資產”,賦予了農民更多財產性權利。
“三權分置”分清主體權利邊界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稱為“兩權分離”。近年來,承包經營權又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的格局。在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看來,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從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土地制度改革就像“三部曲”,集體所有是始終不變的旋律。
現階段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很重要的內容是處理好承包農戶和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隨著大量農業(yè)人口進入城鎮(zhèn),家家包地、戶戶務農的局面已發(fā)生變化!叭龣喾种谩笨梢栽趫猿洲r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厘清承包農戶、新型經營主體雙方在承包地上的權利,確保農業(yè)健康發(fā)展和農村社會穩(wěn)定。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2.3億農戶中流轉出承包土地的已經超過7000萬戶,占比超過30%。在東部沿海發(fā)達省份,這一比例已超過50%,承包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分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三權分置”的基礎是穩(wěn)定承包權。在江西遂川縣玕山村,村民曾路生高興地領到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他家2.32畝承包地分散在6個地塊,每個地塊的名稱、編碼、實測面積,以及相鄰的地塊名稱、坐標位置都標注得很清晰。在備案的材料里,不但有他簽字確認的戶主代表聲明書、公示無異議聲明書,還附帶了照片、戶主身份證與戶口本復印件等。
曾路生的故事是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順利進行的縮影。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有2545個縣市區(qū)、2.9萬個鄉(xiāng)鎮(zhèn)、49.2萬個村開展確權登記,完成確權面積達7.5億畝,占家庭承包合同面積的60%。
兩種模式探索適度規(guī)模經營
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促進了新型主體和規(guī)模經營的發(fā)展。這些新型主體在建設現代農業(y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國經營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上的規(guī)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經營耕地面積超過3.5億多畝。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多的地區(qū),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對流轉土地從事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的新型主體,既要賦予他們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所必需的各項權利,鼓勵他們集約利用土地,充分發(fā)揮其農業(yè)生產要素功能;又要確保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的性質,不改變農戶家庭承包地位,不損害農戶承包權益。
規(guī)模經營并不只有流轉土地一個途徑,還可以“繞開”租金這一門檻,形成農民和新型主體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均分的機制。去年以來糧價下降,很多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主發(fā)現,除去流轉租金和生產成本,種糧純收益不高。在實踐中,一些地方探索不流轉土地而采取土地托管、土地入股,搞代耕代種、聯(lián)耕聯(lián)種等也實現了規(guī)模經營,被稱為服務集中型規(guī)模經營。
土地入股就是一種服務集中型規(guī)模經營模式。44歲的任建忠是四川崇州青橋村農民,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青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yè)職業(yè)經理人。崇州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請會經營的種田能手擔任職業(yè)經理人,負責合作社土地的經營管理。在任建忠當職業(yè)經理人的頭一年,合作社經營的133畝土地畝均分紅達900元!斑@是農民種植年純收益的2倍!比谓ㄖ艺f。
在江蘇省,南通市率先推出土地“全托管”,該市“全托管”服務主體達1145家,服務面積占水稻面積的五分之一。規(guī);a使1.2萬畝田埂廢塘變良田,無論是擁有承包權的農民還是托管服務主體,都實現了增收。
三項改革激活土地資產屬性
隨著實踐發(fā)展和改革深入,農村土地制度與城鎮(zhèn)化進程、市場經濟體制出現了不適應,要通過改革破解。此前的土地制度更多強調農地的資源屬性,對資產屬性關注不夠,宅基地的流轉受到嚴格限制,建設用地增值收益中農戶所獲比例過小。2015年,部分地區(qū)在中央許可下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先行先試。
寧夏平羅縣承擔著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在平羅縣通伏鄉(xiāng)通城村,村民鄭衛(wèi)東拿出幾個本本擺在茶幾上說:“棕色的是宅基地使用證,紫紅色的是農村集體荒地承包經營權證。剩下的是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權證。有了這些證,就可以向銀行抵押貸款了。”當地高莊鄉(xiāng)高莊村村民吳忠禮告訴記者,為進城買房、同時經營汽車修理部,他將自家的4間磚瓦結構住房和5畝承包地全部辦理了自愿有償退出,得到收儲金9.8萬元。
國土資源部有關人士介紹,試點涉及33個地區(qū),除浙江、四川各有兩個試點地區(qū)外,其他29個省份均有一個縣(市、區(qū))進入試點范圍。試點工作將于2017年年底完成。
無論是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還是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都遵循著共同的“底線”,不能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給改垮了,不能把耕地給改少了,不能把農民的利益損害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農辦原主任陳錫文表示,土地是農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賴,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一定要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確保農民權益不受損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相關閱讀:[年終特別報道]平穩(wěn)開局看三農:結構調優(yōu) 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