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日韩久久久国产精品影院|亚洲一区色77综合影院|欧美成人经典三级在线观看|亚洲无码日韩高清中文字幕|无码人妻丰满熟妇五十路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级

手機看中經(jīng)經(jīng)濟日報微信中經(jīng)網(wǎng)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nèi)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jīng)搜索

春節(jié)假期去哪玩? 博物館里過大年!

2019年02月05日 07:09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2月5日電(記者 宋宇晟)七天的春節(jié)假期該去哪玩?博物館是個好去處。中新網(wǎng)(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就此梳理了各地博物館春節(jié)假期的展覽、活動,快來看看有沒有想去的吧!

  皇家風范:故宮復原古代春節(jié)場景

  “辭舊與迎新,始于臘月初一,終于二月初二,除夕和大年初一達到高潮,期間的慶祝活動,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祈愿�!苯衲�1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介紹故宮“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時這樣說。

  作為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故宮從臘月開始就開啟了“紫禁城里過大年”的展覽。

  展覽除了展出885件(套)文物,還將整個紫禁城開放區(qū)域作為實景體驗,展示春節(jié)文化。

  宮殿門口懸掛起寓意吉祥的春聯(lián)、門神,在廊廡下也裝飾了宮燈,在乾清宮的丹陛上下樹立起天燈、萬壽燈。

  此外,從農(nóng)歷小年至正月初六,145家中華老字號企業(yè)在故宮展示傳統(tǒng)小吃、特色美食、文化創(chuàng)意類工藝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工藝品等。

  和北京故宮類似,沈陽故宮也在宮門掛起門神。同時,沈陽故宮也推出了“吉語迎春 清宮文物特展”,展示50余件帶有吉語紋飾的清宮文物。

  豬年說豬:用文物展示豬的形象

  曾經(jīng)的皇宮復原了古代春節(jié)時的場景布置,而為了迎接豬年的到來,不少博物館也在春節(jié)假期展出了與豬相關的文物。

  上海博物館就展出了一件商代晚期的珍貴豬形青銅器——商代青銅豬卣。

  卣是一種中國古代酒器,盛行于商、周時期。這件青銅豬形卣,大約鑄造于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冶煉廠征集而得。豬卣由兩個相背的豬首合為豐滿的器身,豬的雙耳豎立,鼻子微卷,連兩個鼻孔也清晰可見,造型可愛。

  南京博物院推出生肖系列展之“富貴豬——南京博物院藏豬文物展”。展示的各類豬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再從漢代墓葬追溯到六朝時期。首都博物館也展出了東漢陶豬圈和陶豬等展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則推出“金豬賀歲”展覽。展覽從家豬的馴化講起,用260件展品將中國數(shù)千年家豬飼養(yǎng)歷史及衍生文化串聯(lián)起來。展品包括石器時代豬骨遺存、漢代陶豬、晉代玉豬、清代滑石豬、瑪瑙豬、圓雕豬……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出與豬相關的文物20余例。既有戰(zhàn)國時期繪有野豬咬人圖像的金飾,也有考古學家從晚唐時期長沙窯挖出的豬形器件;既有含有豬形象的青花瓷十二生肖鼻煙壺,也有清末至近代知名嶺南畫家的豬類主題繪畫。

  體驗民俗:動手做發(fā)簪、一睹傳統(tǒng)手工藝

  除了各式各樣與豬有關的文物外,不少博物館也在春節(jié)期間組織活動,并借此向參觀者普及民俗知識。

  遼寧省博物館借養(yǎng)心殿特展,在春節(jié)假期將組織“新年新妝-滿族發(fā)簪DIY”等活動,既讓小朋友動手,也通過活動介紹了清代相關歷史文化知識。

  湖北省博物館將舉辦“金豬納�!眰鹘y(tǒng)民俗體驗、來湖北省博物館尋找“佩奇”等新春活動。

  河南博物院則通過展示與豬相關的剪紙、皮影、年畫、泥塑、面塑等作品,向觀眾介紹古代年俗。

  事實上,豬的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民間美術中。河南博物院介紹,每逢新春佳節(jié),天津、河北等地流行張貼“肥豬拱門”“金豬送財”剪紙;北方有的地區(qū)新年蒸面花、藝人捏的面人中也不乏豬的形象;陜西鳳翔、寶雞一帶還有給孩子制作豬形枕、豬頭鞋、豬頭帽的習俗。

  河北博物院更是在春節(jié)前就邀請書法名家,現(xiàn)場書寫春聯(lián);此外院方還邀請面塑、剪紙、皮影、中國結(jié)、糖畫等多位民間藝術家現(xiàn)場展示手工絕活,與觀眾互動。

  正月期間,河北博物院還將推出手工剪紙、年畫印制、傳統(tǒng)泥塑等手工藝體驗項目。

  看了這么多展覽、活動,春節(jié)你會去哪家博物館?(完)

(責任編輯:孫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