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的總裝車間里,聚集著一群年輕人,他們或是負責火箭的裝配與測試,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疏漏;或是負責把關火箭的質量安全,決定火箭能否出廠、能否飛天。他們紛紛投身國家的航天事業(yè),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人而不懈努力。
近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試驗隊總裝中隊的年輕隊員們接受經濟日報記者的采訪,講述新一代大推力火箭背后的年輕力量。
就在8月26日上午,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的首飛火箭集裝箱全部登上遠望號火箭運輸船,從天津港解纜起錨,運往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
經過6個晝夜的航行和復雜海況環(huán)境的考驗,火箭運輸船于9月1日安全抵達海南文昌清瀾港碼頭。隨船而來的還有參與此次押船任務的“長征五號”火箭首飛試驗隊總裝中隊隊員王津,“起航后,船就遇上了臺風,巨大的風浪不免讓我出現(xiàn)暈船癥狀!倍祟I隊,4名隊員都是第一次參與押船,缺乏經驗,“多虧了帶隊老師的一路關心,他積極的心態(tài)感染著我們,誓要堅持完成此次押運任務!蓖踅蛘f。
缺乏經驗,一直是對年輕人最大的考驗。負責火箭二級箭體組裝工作的隊員崔鑫,就對曾在文昌發(fā)射場靶場經歷過的第一次火箭捆綁合練還記憶猶新!芭c現(xiàn)役火箭的捆綁方式不同,新一代火箭的裝配工藝只能靠我們不斷的嘗試和摸索,積累經驗!毕噍^于其他型號一般6至7小時的捆綁時間,“長征五號”火箭的第一次捆綁合練持續(xù)了近24個小時。崔鑫回憶,“凌晨時分,大家仍在距離地面逾40米的位置進行高空作業(yè),只有趁著工作間隙,隊員們才能依偎著樓道的墻面稍作休息!
“加油!加油!”響亮的口號此起彼伏,年輕的隊員們互相用鼓勵的話語支撐著彼此!半m然累,但當調換人員吃飯的時候,大家都不想走,咬著牙也要多分擔一些!贝搛胃嬖V記者,通過前期的摸索和試驗,團隊針對新一代火箭的捆綁用時已有效減少50%,專業(yè)水平顯著提升。
火箭裝配工作常常不分白晝與黑夜,隊員們要和時間賽跑,為的就是“勤能補拙”。“從天津來到文昌發(fā)射場后,我們還專門邀請到一些專家給隊員們講解火箭總裝知識,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大家盡快成長!标爢T秦曉飛向記者介紹,隊里成員工作經歷最長的不過4、5年,大多數(shù)人都是剛從大中專院校畢業(yè),直接被分配到火箭裝配操作的一線,“最小的成員才22歲,他們在學校里習得技能,卻對火箭知識的了解相對欠缺!
除了業(yè)余時間的“補課”,中隊的“晨會”文化每天風雨無阻!盁o論天氣好不好,我們都將在一天的工作開始前召開晨會,指明當日工作的重點難點,強調團隊紀律和安全,并把全天的工作任務有計劃地安排下去!敝嘘犝{度主管劉慶龍說,“每天早晨7點,隊員們趕到食堂吃上最早一波飯菜,并坐上第一批班車前往基地,為的就是盡快開展晨會,分配任務!
“火箭總裝工作不像流水線生產可以實行三班倒模式,火箭系統(tǒng)龐大而復雜,任何一次交接都可能造成質量的漏洞,因此我們還安排了三檢機制,通過自檢、復檢和專檢環(huán)環(huán)相扣,保障火箭的質量安全!眲c龍介紹,每日工作結束后,團隊還將召開班后會,總結一天的工作,鼓勵大家從做中學。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試驗隊總裝中隊是一只年輕而有朝氣的隊伍,團隊共81人,平均年齡還不到27歲。在中國火箭總裝領域國家級技能大師崔蘊的眼中,這幫孩子吃過的“苦”,正是他們從學生到初步成為一名航天人的蛻變。他說,“中隊人員多、經驗少,而火箭的總裝工作進度不斷加快,難度有增無減,對這群孩子的要求自然越來越高!
崔蘊認為,相較于火箭裝配技能水平的高低,這支年輕隊伍的工作作風及管理已經達到國內的最高水平!斑記得‘長征五號’火箭箭體運送至海南清瀾港正要卸船改走陸運時,突然一陣傾盆大雨,現(xiàn)場除了我們的隊員,其他人能躲則躲,集裝箱懸置在空中,距離運輸車不到1米的距離,隊員們依舊扶著箱子、拽著繩子,沒有絲毫的退縮!闭勂疬@段往事,崔大師的話語里透著滿滿的肯定,“不到5分鐘的時間,每個人都淋的像落湯雞一樣,只有當箭體全部安全落至車上,大家才安心撤離!
“隊伍的凝聚力令我感動,也許這群年輕人在總裝技術和技能水平等方面還需要不斷的追趕和學習,但我有信心,我們裝配出來的產品是有保障的!贝尢N說。
從2006年國家正式批準立項研制,到發(fā)動機試車、總裝,再到運往發(fā)射場后的蓄勢待飛,“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每一步都牽動著國人的神經。十年過去,“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組建了全新的研發(fā)隊伍,并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悉心指導下,培養(yǎng)造就了一支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研發(fā)創(chuàng)新和研制試驗高素質人才隊伍,截至目前,35歲以下的研制骨干已占比近80%,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快速健康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中國經濟網(wǎng)記者 郭靜原)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