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jié)合的研學旅行成為一種趨勢。每到暑期,中國各大高校、博物館、科技館里,隨處可見浩浩蕩蕩的“研學大軍”,那些加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研學游,更成為當下的熱門之選,受到許多家長和孩子的青睞。
“研學游”變成“研學熱”,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同時也與學校對素質(zhì)教育的重視、學生對攝取知識的渴望有關。
從活動的導向來看,研學游是值得鼓勵的。它以天地為課堂,以社會為學校,以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為老師,通過調(diào)動眼耳口鼻多種感官,讓學生們走出閉門讀書的窠臼,使“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得以完美結(jié)合,在研學中開拓眼界、增廣見聞,更好地感知這個世界的過去和未來,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但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訓機構“唯利是圖”,讓很多研學旅行變了味道,出現(xiàn)重游輕學、只游不學、游而亂學的現(xiàn)象。
研學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學習,可見學習是研學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種形式,是寓教于樂的載體。這提醒我們,在研學游推進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讓研學流于形式,更不可讓它誤入歧途。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絕非道聽途說就能輕易領悟。與之相應,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需要專業(yè)的講解和引導,如果打著研學旗號,給予的卻是“半吊子”的講解,灌輸?shù)氖切╁e誤的知識,那這樣的研學之旅不僅毫無意義,還會起到反作用。
想要讓研學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邊,需要豐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實它的內(nèi)容。惟其如此,才能激活人內(nèi)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參與。針對部分機構和個人相關知識的匱乏,作為活動基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可組織開展專門的培訓,先讓研學的組織者和講解員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從而避免知識、信息的傳遞陷入錯誤的惡性循環(huán)。當然,場館本身亦可通過免費的館內(nèi)展陳、團隊講解、智能導覽,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并通過預訂活動檔期、追責非法研學,疏堵結(jié)合,給參觀學習的學生更好的研學體驗。
對于青少年來說,最好的老師莫過于興趣。想要增進孩子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就要加強研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與體驗感,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定制不同的課程。比如對傳統(tǒng)技藝進行場景重現(xiàn),讓學生看完瓷器制作、古法造紙后動手加以實踐,從而更好地感悟匠心傳承,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就是通過形式多樣、創(chuàng)意十足的內(nèi)容,循循善誘、講演結(jié)合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游中學、在學中研,在實踐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加強研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貼合度。
同時,活動的開展需要兼顧研學的公益屬性。當下一些機構和個人組織的研學活動,動輒幾千、數(shù)萬的花費,對于很多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從某種角度來說,虛高的價格已經(jīng)背離了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的初衷!白叱鋈ァ辈灰欢ǚ堑米叱鰢T,“請進來”也不一定非得請專家教授,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研有所得,學有所獲。唯有規(guī)范市場秩序,導正研學的公益屬性,讓更多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讓更多免費開放的公共資源能夠為研學服務,傳統(tǒng)文化才能借助研學這座橋梁,抵達更多人的身邊,走近更多人的心里。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chǎn)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