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的力量
我從小在四合院里長大,沒想到自己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來工作。四合院里春夏秋冬季節(jié)分明,可以接地氣、望天空。
事實上,對故宮每一間屋、每一寸土的深情,并不是在我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后才放上心頭的。1989年,我兒子5歲,我愛人在國外上學,平時由岳父母照看小孩,一到星期天,孩子歸我管。他問上哪兒啊?我說帶你玩去,看皇帝住的地方,就把他帶到故宮。第二個星期天,又帶他去。等到第三個星期天,他已經(jīng)不怎么樂意來了。一連5個星期天,我都是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把故宮的很多細節(jié)都進行了拍攝,仔細研究。我要把那些恢宏的皇家古建筑當成一本書去閱讀,而不是當成一個景點去游覽。
到故宮“看門”以后,每天8點,我都要向西沿故宮巡查一圈。媒體朋友們報道我,說我“第一個走遍故宮9371間古建筑房屋”“第一個將故宮藏品數(shù)量精確到個位數(shù)”。我想,這是“看門人”應該做的。穿著布鞋走在故宮里,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我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的幸福感。
紫禁城的600年,承載了很多歷史與記憶,更見證了時代的變化。當下,無論是博物館界,還是與之相關的學術界、文物界甚至是媒體領域,都在思考改革,也都處在改革中。長期以來,很多人寧可選擇逛街,也不肯來博物館看上一眼。當人們想到博物館時,第一反應總是缺乏興致,冰冷、單調(diào)成了展柜里文物的代名詞,很多人只是匆匆在相機里留下幾張影像便離開,更不必說有何收獲。如何讓故宮文化遺產(chǎn)資源“活起來”,是故宮博物院應該思考、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今天,故宮博物院的建設和發(fā)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故宮博物院要通過舉辦更好的展覽、更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回報社會。2019年,故宮博物院接到通知,北京市要求把城市中軸線點亮。當時故宮博物院員工都已經(jīng)開始休假,初三我們把相關的員工們請回來開始籌備,4天的研發(fā)、8天的安裝,經(jīng)過12天的努力,故宮博物院終于如期于正月十五第一次在夜間對觀眾開放,第一次在夜間大規(guī)模把紫禁城照亮。
登上故宮城墻,觀賞串聯(lián)起來的一系列展廳,包括午門雁翅樓內(nèi)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東華門內(nèi)的《營造之道——紫禁城建筑藝術展》、神武門內(nèi)的《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在展廳內(nèi)還可以觀賞藝術家的表演。沿著城墻前行,可以看到燈光映照下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走在城墻上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被完整投影在古建筑屋面上的恢宏壯觀,可以觀賞暢音閣大戲樓里京劇藝術家的表演,可以在角樓里觀賞VR影片的播放,走下城墻還可以欣賞被燈光投射在紅墻上的“上元節(jié)詩句”。人們在夜色中的故宮博物院,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文化體驗。數(shù)百家中外媒體把故宮的迷人景色向全世界進行了大量推送,一個揭開夜晚神秘面紗的紫禁城,一個擁抱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故宮,一個為滿足民眾文化需求不懈追求的故宮博物院,以新的形象呈現(xiàn)給世人,呈現(xiàn)給世界。
明清兩朝豎立天燈、萬壽燈是宮廷內(nèi)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是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清朝走向衰弱,就再也沒有能力把天燈、萬壽燈豎立在乾清宮前。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故宮博物院重新把11米高的一對萬壽燈、14米高的一對天燈在乾清宮前豎立了起來。很多觀眾為觀看這一景觀而來,80個國家的駐華大使齊聚萬壽燈、天燈前合影。
為期3個月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閉幕了,經(jīng)過辛辛苦苦研發(fā)的萬壽燈、天燈和宮燈不應從此消失,希望它們能夠留存在城市中,為此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專場公益拍賣,并對社會宣布拍賣所得全部資金捐獻給國家級貧困縣,這一行動得到了社會支持,最終這組萬壽燈、天燈和宮燈拍出了2000余萬元,拍賣款項全部捐獻給了廣西、內(nèi)蒙古等地的4個貧困縣。扶貧是今天中國最重要的時代任務,故宮博物院也能夠光榮地參與其中,為全面實現(xiàn)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節(jié)選自《我是故宮“看門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chǎn)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