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推出的特展“世紀典藏——上海博物溯源”今起至10月21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免費展出。展覽集中三館優(yōu)勢資源,展出原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舊藏的自然史和人類學、考古學、藝術類藏品及相關展品共百余件,將科學、文化、藝術和歷史相融合,探尋中國博物館的早期發(fā)展,挖掘上海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揭開中國最早博物館面紗
“我們通常說中國第一家博物館是南通博物苑,但其實應該加個定語——中國人自己辦的博物館。而中國最早叫博物館的機構誕生在上海。”站在展廳入口,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作為英國在亞洲的重要學術機構,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從事的是亞洲尤其是中國的自然科學與文化的研究。1874年,“亞洲文會”的博物館即“上海博物院”在圓明園路5號(今黃浦區(qū)虎丘路20號)成立,以公眾教育為其建館宗旨,具備了現(xiàn)代博物館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全部功能,與同期成立的北美自然史博物館的辦館理念完全同步。盡管對比今天,它的博物館功能還不夠完善,但它對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起到了啟蒙作用。
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是一座以自然史收藏為主的博物館,其藏品種類豐富,幾乎涵蓋了現(xiàn)代自然博物館收藏的全部類別。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逐漸成為當時中國乃至遠東地區(qū)自然標本和考古藝術品收藏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1952年5月19日亞洲文會關閉,其收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其自然類藏品絕大部分被上海自然博物館收藏,歷史文物類部分藏品為上海博物館收藏。本次展覽精心選取了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曾經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獸類標本83件、人類學標本7類、文獻圖書資料17本進行展示,并選取文物舊藏以及與其類似的古代藝術品共計44件。這些珍貴的藏品印證了上海擁有中國最早的博物館的事實,觀眾可以一覽當時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的收藏研究概況。
據介紹,亞洲文會博物館也為傳統(tǒng)中國引入了一種新的博物學思想,在近代化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由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移交至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自然史標本,是上海和華南地區(qū)有目的調查、有系統(tǒng)收藏、有分類研究展示的開端。而隨著自然類收藏派生出來的人類學、考古學與藝術藏品的收藏,也為世界了解當時的中國及中國了解相鄰國家的社會風貌打開了一扇窗。
標本、文物各有亮點
本次展覽展出許多珍貴的藏品,如來自上海科技館的世界最早白鰭豚完整骨骼標本和一副下顎標本,這兩件標本比白鰭豚的模式標本采集時間還要早數(shù)年; 中國最早的獸類標本——采集于1871年的金錢豹標本;中國收藏最早的大熊貓標本;普陀山考察研究手稿;寫于植物葉片上的經文——貝葉經等。
生態(tài)景箱是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無論從展示理念還是展示手段均位于世界前沿的實證,這種新穎的展示方式當時吸引了大量觀眾。在展覽現(xiàn)場,觀眾可以看到大熊貓、羚牛、西藏棕熊、巖羊和獐的五個復原生態(tài)景箱,所用動物均是當年的景箱所用的動物標本。策展方特意借鑒《清宮獸譜》中的繪畫風格,將25件獸類標本用中國傳統(tǒng)風格進行繪制并運用于展示及文創(chuàng)產品中,在帶給觀眾美感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科學啟示。
展覽中還有一件1930年的亞洲獅標本在上歷博大堂中展示,這頭威風凜凜的雄獅和大堂中原有的兩件鎮(zhèn)館之寶“匯豐銀行銅獅子”相映成趣。
上博此次拿出44件藏品,其中5件傳承自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的收藏,如東晉咸和元年的黃淳石墓表、商周時期的青銅獸面紋鼎等,其他為相似的藏品。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陳克倫介紹,1952年亞洲文會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調撥,在處理時丟失了原文物標簽,使得哪些文物來自亞洲文會沒有了依據。此次在尋找藏品時,只能根據當年亞洲文會的雜志圖片來尋找,比如戰(zhàn)國圓莖窄格劍正是通過仔細對比劍身缺口最終確定為原物。亞洲文會博物院還收藏了從婆羅洲出土的中國宋代瓷片,這意味著中國很早就與馬來群島有貿易往來。
共同挖掘上海歷史文脈
此次三館攜手合作,也體現(xiàn)了博物館跨界合作、整合資源的努力!爸袊缙诓┪镳^的發(fā)生發(fā)展,上海這座城市占據著重要分量。中國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在上海,但過去鮮少提到這一歷史事實。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讓我們重新回憶和審視這段重要歷史!睏钪緞傉f。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品中如圓莖窄格劍、黃淳石墓表等都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從自然博物館接收,后撥交上海博物館藏。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后,與上?萍拣^成為鄰居,也為今后跨界合作提供了更多便利。
“上歷博和上博以收藏歷史文化為主,科技館分館自然博物館則以收藏自然標本為主,實現(xiàn)藝術和科學的聯(lián)動,讓大家更好從人文角度理解科學,也是此次展覽的初衷。”上?萍拣^館長王小明介紹,展覽從2015年開始策劃,選擇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出,也因為這是一座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與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當年場館的建筑風格一致。展覽采用沉浸式展示設計,讓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體驗上世紀30年代上海博物院處于黃金時代的模樣。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